杨得志(1910-1994),湖南醴陵人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员、原武汉军区司令员、原昆明军区司令员、国防部副部长、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、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、中央军委委员等职。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1953年10月1日,杨得志率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参加建国4周年国庆观礼。毛泽东在观礼台上向刘少奇、朱德、董必武等领导人介绍:“此人大名叫杨得志,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,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,德怀的助手。湖南人氏,我的乡里呀!”
杨得志的军事生涯,几乎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战斗历史的缩影。他出生于一个家贫如洗的铁匠世家,母亲生14个子女,仅活3人。他8岁随父学打铁,11岁帮人放牛,14岁到安源煤矿当矿工,16岁到衡阳做挑夫,能挑着160斤货物赤足行走四五十里。
1928年2月,杨得志参加工农革命军,从1930年起在中央苏区历任排长、连长、团长、副师长、师长。毛泽东对这个湖南老乡十分欣赏,抽空就会去看看他。长征途中某日,毛泽东来到杨得志所在的部队。杨得志派人上街买了几只梨,盛在破铁盘中招待贵客。毛泽东非常高兴,问:“有辣椒粉吗?”杨得志马上命人取来辣椒粉。毛泽东说:“你这个湖南人吃没吃过辣椒粉拌梨呀?”说罢,把辣椒粉撒在梨上,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。
强渡大渡河、平型关战役、上甘岭战役……许多闻名中外的战役,都有杨得志的身影。他因此成为我军著名的战将之一。
1935年5月24日,杨得志率红一团冒雨急行军,来到四川安顺场的大渡河边。依靠一条小船,次日拂晓,17名勇士冲过巨浪、险滩和枪林弹雨,成功强渡大渡河,在我军历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团长的杨得志,在平型关战役中,参与歼敌1000余人。1947年秋,杨得志率晋察冀野战军,围攻保定以北的徐水,不料“钓”出了国民党的石家庄守军第三军。他指挥部队一昼夜行军90余里,到达清风店地区,激战1天半,全歼国民党第三军1.7万人。1周后,城防空虚的石家庄获得解放。
1979年2月,杨得志以70多岁的高龄,奉命指挥边境战争,继续书写英雄传奇。1980年3月2日,中共中央决定:邓小平不再兼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、原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,由原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接任;杨得志同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、中央军委副秘书长、军委办公会议成员。
在总参谋部的7年间,杨得志被周围同志称颂为“待人宽厚,有长者之风”。副总参谋长杨勇每次见到他,都要叫一声“老杨哥”。这亲切的称呼,既饱含着战友深情,也饱含着对杨得志的敬重。
杨得志对军队感情之深,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。他在强渡大渡河时,从敌方军官手里缴来一支左轮手枪,爱不释手。此枪一直跟随着他,和平年代也是如此。1994年,他听说即将组建的驻香港部队的前身是红一团。作为曾经的红一团团长,老人将自己那把心爱的手枪当作礼物,送给了驻港部队。
在回忆录《横戈马上》中,杨得志详细记述了自己的一次严重失误。那是在1931年5月红军第二次反“围剿”首战大捷之后。当时,地方苏维埃政府调集民工组成运输队,将红军缴获的大批物资运回后方。因附近经常有敌人骚扰,为确保民工们的安全,红11师特务连奉命派部分兵力短途护送。连长杨得志负责这项工作。一天早饭后,全连准备出发,有3名民工却死活不肯走。在劝说过程中,杨得志的手枪不慎走火,误伤了其中的一名民工。师党委因此给予他留党察看1个月和行政记过处分。1个月后,师党委按期撤销了对他的处分。这是杨得志参加革命后受过的唯一一次处分。
建国后,有的同志对他说,处分早已撤销,不必再在档案里填写了。杨得志则不然,写自传、填档案,必详述其事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我想处分是可以撤销的,但教训是不能够忘记的。人的一世很难保证不犯错误,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,引以为戒,以便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。”老将军坚强的党性,跃然纸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