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别人一个还礼的机会

  • 和同事刘姐一起去西安出差。她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,提前完成任务,空出了一天闲暇时间,她打算趁机去大雁塔看看。此时,她正好接到了在西安的老同学青青的电话。刘姐笑着说:“我现在就在西安呐。”她同学听了刘姐的计划安排,提出一定要当我们的司机和导游。语气坚决,不容商量。挂掉电话,刘姐轻轻舒了一口气。

    我有些不明白,因为这实在不是刘姐一贯的做派。她是绝对不会去麻烦别人的人,尤其是关系一般的泛泛之交。看我有些犹豫又没有问出口,聪明的刘姐自己说道:“你肯定惊讶,我今天怎么主动想着去招呼人家了,是吗?”我点头承认。刘姐说:“其实我是有意为之,就是想给她一个机会还回人情。”

    原来,她同学青青的父亲年初时病重,辗转去上海的大医院会诊。刘姐老公是医生,机缘巧合下得知了情况,就帮忙联系了在上海的师兄为青青的父亲主治,结果有惊无险,转危为安。

    青青心里一直挂念着。她深谙知恩要图报,人情要回还。只是怎么还呢?直接送礼太简单粗暴,帮忙应急又没有契机,登门拜访又觉得过于形式主义。所以,怎么报答这个人情,据说成了青青的一大心结。他们几个共同的朋友也曾和刘姐说,有一次青青还问过大家,知不知道刘姐有什么特别偏好的东西。刘姐说:“一直让人家对你怀着一丝愧疚之心,对双方都有压力。所以,干脆好人做到底,让双方都了结了心扰。”

    果然,青青那天带着刘姐逛了西安的大小景点,请吃了一顿档次颇高的特色饭馆,还买了四大包当地土特产。回来后,我笑着对刘姐说:“估计你这个同学以后睡觉终于可以更踏实了。”

    我从小就知道我妈有一个小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、钩钩画画地记着亲戚们的“人情世事”。我们姐妹结婚、生小孩等,各位亲戚有谁来了,分别给了多少红包等,都一条条地记得特别仔细。然后,我们要根据这些,来决定各位亲戚家如果有红喜事,我们回还多少。

    “只能持平或略高”,是这个“游戏”的潜规则。用我妈的讲法,如果还礼比人家的低,那就等于自绝往来了。我听得头脑发麻,不解地问:“都是亲戚,就图个情谊,至于分得这么清吗?!”我妈每次都认真严肃地说:“话不能这么说,亲戚来往也有讲法的,该怎么兴不能乱套了。”

    我不能评价这个习俗的利弊,只是感觉,在中国,人情是一大特色。其精髓就是:来而往复,有情必回。

    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工作日中午吃便餐,哪天一个同事请了客,你就会在心里想着:什么时候一定要请回来。时间太短了回请,会显得刻意;时间长了,又怕人家误会我们不念往恩。如果别人送了你的小宝宝衣服鞋子,你一定会在逛街的时候,琢磨着买点合适的礼物还过去。礼物不能太便宜,怕让人家不屑;也不能太贵重,怕让人家有负担,重新开启新一轮的“你来我往”。如果你生病的时候,有同事朋友来探望,你一定会在平常留意对方,以免错过了对应的时机,显得自己薄情寡义。而如果一直没有什么契机,总觉得自己欠人家一份情,觉得一直有个事卡在那里。

    这是一个人情贵于金子的时代。毕竟欠债还钱,有章有法。但偶尔得了人家的恩赐或实惠,欠了人情,就成了一种别样的负担。不管出于什么缘由,欠了人情,总让我们感觉自此不能心无旁骛、理直气壮、镇定淡然地去对待一起的关系。我们生怕别人觉得我们贪小便宜,觉得我们知恩不图报,觉得我们不懂中国传统的礼尚往来。

    所以,经过自身的经历和体会,我终于“势利”地想通了:如果真的避免不了麻烦别人,那就尽快用合适的方式和时机还回去。缩短时间成本,还自己一个安宁的心境。如果你有小恩小惠施于别人,那么人家请你吃饭,那就答应吧。不是缺这一顿饭,而是了却对方一种惦念,给别人一个还礼的机会。



  • 返回目录页

    以下内容为百度提供的广告链接,与本站无关!